第(1/3)页 “蔡导,晚上好。” 陈麟风并没有对方所想的那些情绪,很是平静的打了声招呼。 江文没有说话,他现在的评委身份,不适合与对方关系表现的太好。 蔡铭亮略微打量一番,陈导和以往的态度差不多,并没有什么变化。 他心中一松,感觉陈导应该没有针对自己的意思。 “自我意识过剩了。”他在心里厌弃的吐槽自己。 不过为了心里能彻底踏实,他还是试探着问了出来。 “陈导,我这次入围的这部电影里,有一些投资,是从昌宏影视那拿的,应该没事吧?” 陈麟风一开始还在疑惑,他跟自己说这个干嘛。 随后一想,昌宏影视,这个名字有点熟悉,这不就是之前跟他有过龃龉的那批港台资本里的一家嘛。 “这能有什么问题?”他有点没搞懂里面的逻辑。 蔡铭亮支支吾吾起来,“不是说,但凡涉及到的企业,都要付出代价吗?” 传言中,陈导对这些“助纣为孽”的公司,那是恨之入骨,巴不得他们全死光。 陈麟风无语,“湾岛现在到底怎么传的我?” “除了迎合影协倡议,还有封杀朱、陈二人,别的我可什么都没做。 蔡导,我这个人有一说一,一切都摆在明面上,稍微熟悉点的都知道我这个性子,我希望你能借助你的影响力,在岛内的影视圈,帮忙澄清一下。” 一旁的江文帮着作证,“没错,小陈是这个性子,他既然没有提额外的内容,那就是没有。” “额,是我们多心了。”蔡铭亮抹了把头上的汗珠,“我会把您说的,具体告知到我的那些朋友那的”。 从正主嘴里听到的话,他还是相信的。 只是陈麟风能毫不忌讳的提到“封杀”二字,也着实令他惊诧。 真的就一点不瞒着啊。 他隐约能体会到对方话里体现出的自信,还有对此事的认真态度。 看来短时间内,朱彦平、陈果富这两位,是真的没法翻身了。 意识到这一点后,蔡铭亮多少有些沮丧。 作为经历过港台黄金时期的导演,当年湾岛凭借着自己庞大的市场,能够让港岛的电影人不得不倚重他们。 现在却换成大陆来挥舞市场大棒了。 不过形势比人强,蔡铭亮只能强打起精神,和对方谈笑着。 今天还有别的任务,需要交好本届电影节的评委呢。 江文相对还是好说话的,他直接表态,只要电影质量到一定水准,会帮忙的。 态度和当初的张一谋差不多,要扶也要扶那些能站的起的。 他还真有这个资本。 这次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评审团中,只有导演过《末代皇帝》的贝托鲁奇,资历比他更深厚。 其他的评委,都要差一些。 况且贝托鲁奇和江文关系还不赖。 说起来,江文和欧美不少著名电影人的关系还真的都不错。 而且很多都还是90年代结下的友谊,要知道,那个年代,国内的实力在欧美还是不够看的。 这就更显得江文好像很牛逼一样。 陈麟风好奇他是怎么混的,于是随口便问了出来。 “嗨,这有什么可奇怪的,” 江文浑不在意的用他那特有的腔调说道,“都是大老爷们,又有电影这个共同话题,那不随便聊点什么,大家很容易就交流起来了。” “我知道你奇怪的点,当年国内实力确实不够,但人只要内心强大,别人自然会看的起你,有这个基础,剩下的就看相性,还有情绪了。” 说到这里,他看向陈麟风,“这个你应该懂,毕竟你向来比我还自信,尤其是对国家的未来,早好几年,圈内就有人提起这个,想来欧美那帮子人,也没有几个当初小看你的吧。” 要想别人看得起你,你得先自己看得起自己。 陈麟风点点头,是这个道理。 想想他过去的经历,整体都还算顺利,早年在霓虹,野间就很看重他,随后的皮特也是一样,都给了他不少帮助。 想来就是因为他超出常人的自信。 他自己可能不太感知的到,但别人却能明显察觉到他和其他国人巨大的不同。 陈麟风若有所思,原来身为穿越者还有这个隐形的好处。 …… 第二天,陈麟风没在威尼斯多待,直接回了剧组。 每逢到威尼斯电影节这个时间,基本上也就代表着下半年冲奖阶段的开端。 陈麟风稍微多关注了一些北美那边,预计要在11月上映的电影。 其中比较让他重视的,是《达拉斯买家俱乐部》和《为奴十二年》这两部电影。 值得一提的是,没有《地心引力》。 这部电影的剧本早就被他给写出来,做了登记。 之前是有好莱坞制作公司和导演感兴趣,只是都被他给拒绝了。 因而,明年角逐奥斯卡的电影中,多了一部《小丑》,却少了一部《地心引力》。 关于《小丑》,皮特正在筹备电影在学院的放映,届时众多学院评委都会来观影。 算是正式吹响了《小丑》冲击奥斯卡的号角。 北美方面的媒体,几个月以来,一直不停的在宣传造势。 如今已经有了众望所归之感。 如果《达拉斯买家俱乐部》和《为奴十二年》不能掀起反抗的浪潮的话,明年奥斯卡的局面可就不好说了。 国内,今年的暑期档与前世有些不同。 最主要的就是《小时代》系列没有了。 郭小四被陈麟风当年的一套组合拳,打的无力翻身。 这些年以来,陈麟风都没在文学圈内,再听到过他的名字。 自然而然的,也就不会有资本看中他,然后推他做导演,然后拍摄他的作品。 同样的这些年,也不会有个人肆无忌惮的宣扬自己拜金和成功价值观。 陈麟风觉得这是一件挺好的事。 少了《小时代》,却多了好几部陈麟风没见过的电影。 一部张进和谢喵主演的动作片,显然是业内模仿小龙的手法所做的尝试。 两人的打斗戏质量很好,最终的票房成绩也不错,超过了2亿。 还有一部描述学生时代青春奋斗史的,校园题材的励志电影,胡鸽主演,同样拿下2亿多票房。 一部带有软科幻概念的爱情电影,由新人出演,也拿下了过亿的票房。 此外,警匪故事片、武侠片均有出现,不过质量稍差一些,票房在5000万左右徘徊。 显然,这几部电影中,多多少少带有陈麟风过去几部电影的影子。 属于跟风之作,从选胡鸽来演校园电影,就是例证(《丑小鸭》)。 只不过在剧本上比较注重,这也算是跟风到重点了。 赚钱嘛,不寒颤。 在陈麟风看来,这其实是一件好事。 第(1/3)页